《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向天空拔节,向梦想前进

———记2010年校园年度人物加多呷呷
   期次:第1077期   作者:王雨薇  李晓明  本报学生记者   查看:195   


加多呷呷


  披肩的长发,温柔中透着些许刚毅;麦色的皮肤,藏不住青春的光彩。初见加多呷呷,一种亲切之感油然而生。她没有过多的装饰,恰如故乡西昌的山水,自然不失神韵。
  勤能补拙是良训加多呷呷,一位来自四川的彝族女孩,现就读于我校经济与管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并担任薪火会会长。已是大四的她,谈起在南航的成长经历,那些初识的景象重新展现在眼前:家乡落后的教育环境,不懂计算机,数学基础差,再加上对大学的上课方式和速度不适应,一开始就被同学们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但加多呷呷不甘落后,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应对学习与生活,决心用自己瘦弱的肩膀勇敢地扛起重担,在大学里描绘出一片色彩斑斓的世界,打造出一片真正属于自己的天空。
  加多呷呷相信“勤能补拙”。每天清晨,她都会独自一人来到砚湖边高声朗读英语,而晚上则准时出现在图书馆或者自习室。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过去了,她的绩点也由班里倒数达到了现在的3.9,从班里的末位到年级的鳌头,加多呷呷走过的每一步都踏实而稳健。
  天高任鸟飞在加多呷呷家乡,“重男轻女”思想使得大多数女孩被迫辍学,年纪轻轻便远嫁他乡,根本没有机会通过学习改变自己的命运。然而,一种对知识的渴望,一种要走出大山的梦想,一种要改变命运的执著,让她未曾放弃过自己的信念:知识一定能改变山里孩子的命运。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经过多少个不眠的夜晚,多少个苦读的时日,她最终收获了自己的大学录取通知书,也一步步走近了自己的理想。从南京爱德基金会到凉山妇女儿童发展中心,从薪火会到彝族年,从“十佳百杰青年”到“自强之星”,加多呷呷用行动向人们诠释着“生”的意义。
  2010年,她组织并策划了南京各高校“欢聚彝族年”活动,成就了南京高校第一次盛大而欢快的少数名族节日,这也直接促成了我校民族文化交流部的诞生。
  “无论何时,她都积极地宣传自己的民族,以自己对家乡和民族的热爱,让他人时时刻刻地感受着那种独特的异族风俗。她还邀请我们去她家作客,亲身体验那座山水小镇。”她的舍友说。
  大学三年期间,加多呷呷多次组织爱心和义卖活动,累计义工时间达300多小时。她用自己勤工俭学和兼职挣来的钱为家乡的孩子买书籍和学习用品,累计达千元。
  涌泉相报滴水恩虽然离家万里,加多呷呷的心却从未远离过。为了帮助家乡的女孩,她利用每次寒暑假的来来回回传递着东西部的声音,并自发与人文学院的同学一起申请了江苏省教育厅立项《彝族婚姻习惯法研究》,深入彝族深山地区,对男女婚姻中多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得到了当地同胞的大力支持和赞誉,所述论文还刊发于《新西部(下半月)》。
  加多呷呷说:“国家与社会的资助使我得到的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帮助,更多的是让我感悟到了‘薪火相传,爱无止境’的精神。”作为一名贫困生,她一直自立自强,用行动努力回报社会。
  当得知有位彝族同胞在天津发生工伤事故时,加多呷呷并没有对这件陌生城市里棘手的事件感到胆怯。她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同时积极向律师寻求援助,有理有据地帮助民工兄弟与厂方谈判,最终成功维护了彝族同胞的权益,并索回21万元赔款。
  即将离开母校的加多呷呷选择了回家。她说,一直以来,自己都有一个梦想,学成之后为家乡尽力。这个梦想从未改变,也是她实现自身价值的方式。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852次访问,全刊已有766004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