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追风40年,“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期次:第1418期   作者:航晓师工作室   查看:44   





  有这样一位老师不爱“坐着”爱“站着”,脊椎常年病痛,手术康复期于他而言,“没有多大困难,又不是克服不了!”是什么样的情怀让他如此坚持?奔赴各地项目的高铁、飞机“站票”、办公椅上简单老旧的脊椎靠背,见证了他在风能科研领域的一路风雨,让我们一起走近我校第一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航空学院王同光教授,了解他“追风”40年的科研历程。
  跟跑———“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
  一边是可以“躺平”的任务,一边是有挑战性的“冷板凳”研究———两个选项,你会选择哪一个?
  1995年,33岁的王同光前往格拉斯哥大学做访问学者,满怀期待学习国外先进技术与理论,却发现预期的风洞模型实验已经结束,只剩下数据处理分析。心有不甘的他看到了由EPSRC(英国工程与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资助的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研究课题,可当时我国的风能研究正处于冷寂时期,“回国后,会有用武之地吗?”站在“分叉路口”的王同光,反复思索、研究后,坚定地踏上了更难的那条路,“祖国的需要就是我研究的方向”,他坚信未来我国一定会大规模开展风能的开发和利用。
  “凭我们中国人的勤奋,研究本身的问题都是能够解决的。”就算是冷板凳,也誓要把板凳坐穿!于是,1年访学变成了6年深耕。在6年的大部分时间里,他只出现在两个地方———或泡在实验室左右忙碌,或在书桌前伏案苦读。经过不懈努力,他攻读了博士学位,并获得了“亚瑟·查尔斯·梅恩奖”等一系列国际上的认可。30万英镑的研究项目指名由他负责,在别人眼里求之不得的这次机会,他却没有一丝犹豫就放弃了!因为母校南航邀请他回校工作,他想都没想,便毅然回到祖国。
  并跑———“中国要有自己的风能技术”
  冷板凳一坐就是6年,他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回国后的王同光,在从事其他研究的同时,一直没有放弃对风能研究的探索。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在2005年的 “风力机空气动力学的挑战”
  主题研讨会上,他的发言引起了大家注意,缜密清晰的论述让大会专家们意识到该领域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这能否申请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将国之所需与己之所长结合,再冷的板凳也终将被他的热情捂热!自此,2007年,他成为我校第一位国家 “973”计划首席科学家;2009年,他主持成立了江苏省第一个风电重点实验室;2013年,他成为我校唯一主持两项国家“973”计划的首席科学家……王同光矢志研究“真问题”、解决“真问题”,他带领团队爬坡过坎,突破了风力机设计中多目标、多约束和多变量优化等传统难题,率先打破了长柔叶片设计技术的国际垄断。“面向工程”有他,在与一线单位不断交流的过程中,王同光了解到在大型风电塔架安装过程中出现塔架涡激现象,这危及到施工安全,他便率领团队研制出大型涡激塔架预测自主程序,并提供了多种抑制策略。“面向产业发展”也有他,风电机组的快速大型化发展受到制约,今年,身为中国风能协会主席的王同光联合多家单位召开研讨会,希望能整合行业资源,共克时艰,为我国超大柔性叶片设计提供关键数据支撑。
  王同光担任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风能专业委员会主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面向工程,面向产业发展”,他一直在路上。
  领跑———“我们要走在发展前面,不能闭门造车”
  对王同光而言,风电研究是一场没有尽头的“马拉松”,必须跟着时代走,针对风力发电最新应用场景的问题展开研究。他说:“我们要走在发展前面,不能闭门造车。”
  当国内普遍还在研究如何制造4-5兆瓦的机组时,他预见性地提出用“几何精确梁”理论模型,来实现更高目标。因为,“我们不是仅仅解决当前问题,一定要有前瞻性!”
  软件技术“卡脖子”怎么办?那就做国内自主开放的软件,“要在自主技术创新中争取更大突破!”他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整机动力学软件,领先成为国际上唯一针对风力机仿真、设计、校核的全流程分析平台 ,打破了国外的技术垄断。
  他还要继续将软件发展系统化,实现更高级别的智能化,向科学技术广度和深度进军,“面向未来,中国的风能研究不可能再受制于人!”为此,目前他正作为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负责人带领由10家单位组成的团队,攻克“风力发电机组整机仿真设计软件技术”。知重负重,坚持不懈,在风能领域他终于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领跑!
  风是温暖的风,师是暖心的师。追风路上,王同光把对教育的爱,对学生的爱融进了岁月悠长的点点滴滴中……有把银行卡和密码塞给学生解决买房首付时的慷慨解囊;有帮学生逐字逐句改完论文才去探望病重家人时的 “学生优先”;有一大早赶到学校指导学生解决实验难题后赶往车站的步履匆匆……追风路上,科研是他的“底色”,育人是他的“亮色”。科研于他,“拿起,就放不下了!”
  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他用自己的拳拳之心回报祖国,倾心于教育事业,执着于科学研究,风车不断旋转,追逐着风的脚步,王同光做了一辈子的“追风人”。1979年的那个蝉鸣不休的盛夏,他踏着梧桐叶走入南航,“要成为一个对祖国有用的人!”此后经年,初心未变。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990次访问,全刊已有7658934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