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怀念吾友沈勇璋(连载一)

   期次:第1282期   作者:自动化学院教师 杨一栋   查看:66   


  编者按:新学期伊始,旧去新来,走进来与退出去的人们都感慨良多。与此同时,还有一批始终驻守的人们,他们在一届又一届的轮回中恪尽职守,助力一个又一个南航学子的追梦征途——老师,教师节快乐!
    打开微信,噩耗从远方传来:我的老同学沈勇璋先生于2018年7月5日下午4点57分与世长辞。异常沉重的思绪在心脑之间不断地回荡着,久久不能平静。我与沈勇璋在南航共度春秋一甲子有余,这已超过我同父辈和兄弟姐妹们相处的时间长度。1939年勇璋来到人世,那是一个苦难的年代,日寇的铁蹄践踏着大半个中国,中华民族处于危难之中。日寇的野蛮行径与暴行肆虐,艰难的生活让人度日如年,幼小的他又失去了母爱……多重苦难向他袭来。但多年的磨难,却又成了照亮他人生的一盏明灯,使他早早地懂得什么是人生的真谛,什么是人生的价值。勇璋虽是“人生苦短”,但他留给人们的是无限的追思与怀念。
  我与沈勇璋是1956年秋跨入南航的。同学中还有比我们早来半年的,又称“春季班”的老同学,后来春秋合并了。如今南航校园内东华湖上的“春秋亭”就是这届学子为纪念春秋合并捐建的。每每经过那里,总会勾起我对这一届同学难以忘却的记忆与美好的遐想。今日见到当时一同进入南航、时间跨度达60余年之久的老同学,会倍感珍惜,情如手足。我与勇璋第一学年是在卫岗校区度过的,那里有闪闪发光的琉璃瓦大屋顶的教学大楼、宽大的阶梯教室、十分考究的实验楼、更有配有浴室的学生宿舍楼。当时,我们总是天未亮在军号声中起床,先上两节课,然后去食堂就餐,饭菜供应特别好,粮食不定量,可以放开肚皮吃,早餐还有一人一碟的油炸花生米。进南航的学子大多是“根正苗红”的穷困学生,我们犹如进了天堂一般。傍晚与沈勇璋等同学一起结伴出来,漫步在紫金山麓的中山陵园大道上,觉得世界竟是如此美好。这是我们大学五年中最美好的日子,是我们记忆中的太平盛世。1957年反右开始,我们来到了明故宫校区,我们是幸运儿,安全地度过了这场政治风暴。接踵而来的是1958年大跃进,我们这些“早上八九点钟的太阳”,碰上了一个热腾腾火辣辣的年代。
  首先要做的事是向党“交心”,我们向党立誓不走白专道路,要又红又专。我们将一颗用红心写就的向党交心的纸粘贴在墙上,以表忠心,要永远听党的话。这为今后的人生打下了思想基础。接着,我们向明御河“开战”,同学们将进校时购置的崭新搪瓷脸盆,把当时我们视为宝贝的这一财物拿了出来,卷起裤管,跳入浑浊发黑的河水中,摆开了一字长蛇阵,用双手端着盛满臭河泥的脸盆从前往后传递着,人声鼎沸,人山人海,终于将多年沉积下来的淤泥挖干净,使明御河上的水碧波荡漾、清澈如镜。接着是大炼钢铁,在南京的小红山上建起土高炉,热火朝天、不分昼夜,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要让血红的铁水照亮自己的心。再接着是搞消灭“四害”的爱国卫生运动,我们认为麻雀去吃农民稻田里的谷物是决不能容忍的,因此大家敲锣打鼓,挥舞衣衫,让麻雀在天空中不断地飞,在惊恐与疲惫中从空中掉下来,群众的智慧真是发挥到了极致。另外,让我们记忆深刻的是,响应毛主席“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号召,校内开展以二级劳卫制达标为中心的体育运动。在400米的跑道上跑完3000米才算达标,这对于我与勇璋这些体力不佳的人来说并非易事,但只要你努力地跑,坚持到终点,是有可能达标的。对实在有困难的同学,裁判员会稍稍给以照顾,他会在你未到终点时按下秒表,这样大家皆大欢喜,学校又拿下一面鲜艳的体育红旗。学校里最后一个大跃进项目是将助学金降到零,这对面临三年困难时期的学子来说真是一个严峻的考验,然而困难使人更坚强,同学们阔步走向未来。
    时间很快流转到了大三的下半学期,1960年2月。南航要创建导弹控制系统设计专业(当时称为新专业),派送焦连渤、史伯元、耿文明、沈勇璋与我作为预备教师小分队去北京工业学院 (又称京工,现在的北理工)去进修。我们的关系也由同学升格为同事,虽没有工资,但我们的工龄从此开始了。学习中,令我们最有成就感的课程是 《自动调节原理》,将苏联索洛多夫尼可夫写的厚厚两本书苦苦地研读下来,这在沈勇璋身上很快结了两个“果”。一是回校后给学生辅助郑衍杲老师开设的《自动控制》课程,答疑、辅导、批改作业一揽子全包;二是长空无人机飞控参数设计,他参与设计的参数与天上实测十分吻合。我们十分珍惜北京的进修机遇,凌晨起床,从京工到北航去听课,脚下踏着的是荒凉的中关村泥土地,为了赶时间,走的是 “野猫路”,大有“世界上本来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的感觉。 (未完待续)

写于2018年7月31日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3148次访问,全刊已有762537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