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怀念我的导师张阿舟教授

   期次:第1034期   作者:◆胡海岩   查看:325   

  人生得一良师,不仅可以终身受益,甚或能够改变命运。张阿舟教授于我而言,就是这样一位良师。现在导师已经故去,但他的音容笑貌、他的精神信念、他的学术风范将永远铭记于我的心中。
  记忆的闸门一旦打开,往事便如潮水般浮现在我眼前。记得1984年夏天,我在循环对称结构振动分析方面取得进展,以此为题撰写硕士论文。同时,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经过一番调查和思考,我选择了报考南航固体力学专业博士生,并于1985年3月起师从张阿舟教授,攻读博士学位。此后,很多人都问我缘何选择南航,而不选其他更为著名的大学。我回答,就从事结构振动研究而言,张老师所领导的南航振动研究室在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其研究水平堪称国内一流,而且学术氛围很好。来到南航后,在张老师的指导下,我打下了扎实的学术基础,拓宽了学术视野,为后来的学术生涯奠定了重要基础。特别是在张老师的言传身教下,我开始深入地思考人生哲理,努力像张老师学习,做一名报效国家的学者。
  在我的印象中,张老师非常关心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在老一辈学者中堪称楷模。在我学习以及后来工作的10年间,张老师一直是我校唯一的全国人大代表。每年出席“两会”回来,他除了向师生们传达会议精神外,还会和我们谈起大会期间所了解的一些国家改革发展的重大方针政策,希望我们能够思考相关的问题,将人生理想与国家发展紧密结合。我由此想到,他在英国获得博士学位后第2个月就回到百废待兴的祖国,这绝非偶然,而是与他在青年时代就树立的“科技救国、航空报国”的理想密切相关。作为一名民主党派人士,他始终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以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投身于祖国的航空事业和科教事业,从而为国家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培养学生方面,张老师擅长用他在长期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研究中所形成的学术视野对我们进行启发和指导。张老师20岁时毕业于中央大学航空系,在工厂工作了4年后去英国留学,而在英国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又在飞机制造厂担任了1年的工程师。他30岁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在南昌飞机制造厂担任主工程师,35岁时调入我校任教授。上世纪50年代,我国航空企业中像他这样获得博士学位的工程师可谓凤毛麟角;他是工程师中基础理论宽厚、科学素养良好的优秀学者。而在工科高校中,像他这样具有10年工程师经历的青年教授也屈指可数;他是教授中实践经验丰富、善于理论联系实际的总工程师。当年,我们作博士学位论文选题报告、开题报告,他既善于从理论角度指出我们从工程实际中凝练科学问题的不足,又善于从工程角度指出我们理论联系实际的欠缺。对于比较擅长从事理论研究的学生,他经常指出其对某些工程问题理解上存在的差距;而对于擅长从事应用研究的学生,他又经常提醒其如何在理论研究的深度上努力。现在回想起来,张老师在35岁任教授之前就已具备了宽厚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工程实践经验,特别是具有成功主持新中国第一架飞机———“初教—5”全机强度试验工作的经历。他的成功经历,对于我国工科高校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张老师看问题的视野非常宽广,这不仅源于他具有深厚的学术研究基础以及大量的工程实践经验,而且与他在多年的科研工作中不断形成的辩证思维方式有关。在面对问题时,他善于从正面、反面,多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当我们得意地介绍自己的研究进展时,他总能在报告中发现一些重要的新问题;而当我们觉得某项研究似乎已经山穷水尽、无法推进时,他却能告诉我们眼前并非一片黑暗,还有成功的可能。张老师思维非常敏捷,我攻读博士学位时,65岁的他经常参加研究生的学术报告,提出一些深刻的意见。我博士毕业工作后,70多岁的他还经常参加研究所的学术活动,甚至开设弹性波传播等学术讲座。他经常敏锐地发现年轻教师和学生在学术报告中的公式错误。他曾说:“我并没有推导这些公式,但我发现了等号两边的量纲不一致,所以断定公式有误”。迄今,这些事例仍让我记忆犹新,引导着我用正确的科学思维从事学术工作和高等教育管理工作。
  多年来,张老师在学术研究上不懈追求的精神和严谨治学的风范始终激励着我前行。上世纪80年代中期,我们曾自认为南航振动工程所是国内振动研究领域实力最强的单位,我们的许多研究处于领先地位。他则在研究所的学术报告会上反问:“我们做出了什么国际上广泛认可的成果?我们的哪些成就可以载入科学技术发展史册?”在那并不开放的年代,我们听到他的这些话颇受震动,丝毫不敢自满。在我后来的科研工作中,不论是遇到困难还是取得进展时,我常回想起张老师的这些教诲。他的教导激励着我们前行,也让我们深刻认识到科学研究是永无止境的,学术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作为一名学者,绝不能满足于现状,必须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从促进人类社会发展的高度来看待并要求自己的研究工作。只有这样,才能使自己的精神追求与科学研究相融合,理想信念与社会需要相结合,才能让个人的价值在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得到最大程度的体现。张阿舟教授就是这样一位导师,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激励着我们永远前行。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727次访问,全刊已有7625616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