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那些赴法交换经历教会我的课

   期次:第1269期   作者:卞夕瑶   查看:61   
      卞夕瑶:南京航空航天大学15级外国语学院英语专业本科生,于2017年9月由CSC国家留学基金委公派,赴法国巴黎第十大学交换一学期,交换专业为LEA(应用语言学)。
  坐在桌前,阳光穿过斑驳的秋叶,透过高大的落地窗,洒在图书馆的书桌上,让对面的法国姑娘金棕色的头发显得更为耀眼。我敲打着键盘,看着图书馆里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面孔,闻着不远处咖啡厅飘来的咖啡、朱古力和牛角包混合的香气,这不正是我心心念念了一年多的地方吗?
  还记得一年前,我坐在南航图书馆六楼的报告厅内,听着学姐学长绘声绘色地讲述着CSC公派出国交换的经历,虽是天南海北,但是每一段经历都是那样真切动人。于是,怀着对法国情有独钟的热爱,我提前一年准备第二外语———法语的学习,而巴黎第十大学也成为我心中悄然定好的目标。如今置身于这个校园之中,回想着大二时每一个奔波于南航和新街口学习法语的夜晚和周末,放弃出游自学雅思的寒假,无时不放在心上的专业课GPA,与5位同专业的同学竞争公派名额的面试现场,直到2017年的秋天一切尘埃落定,存在于脑海里一年多的梦想也终于成为了真实的存在。
  其实,所有励志故事往往大同小异,可以被写得激情万丈、催人奋进,也可以轻描淡写、云淡风轻。这便是来法交换教会我的第一课:梦想一定要有,目标一定要定,敢想敢做,万一就实现了呢?
  万事开头难,出国交换亦是如此。起初,困难总是层出不穷,每一项任务都让人觉得举步维艰,这不免让人质疑巴黎这座繁荣的国际都市,虽有着包容的外表,但是真正融入其中绝非易事。所以,生活技能上的摸索便是来到法国后的第一件要紧事。而一个月的时间,也足以让我从一个对车站位置都弄不清的巴黎交通小白,成为了可以在RER铁路车上为中国游客指路换乘的中国留学生;从一个起初依赖方便面的厨房生手,成为了番茄牛腩、咖喱鸡块、肉酱意面,无所不能、自力更生的女青年。
  或许正是陌生和畏惧才会敦促着人们变得独立和勇敢,这是来法交换教会我的第二课:在困难面前,你永远都有着待发掘的潜能。
  世界民族众多,文化差异必不可免,尤其是在异国他乡,自己变成了那些少数派。在巴黎的每一个角落,每天都会有形形色色的陌生人对你说着“Bonjour!”,让你一时觉得相当尴尬,因为这和中国的人际交往方式显得大不相同。中国人内敛而含蓄,法国人热情而奔放,这便是促成交往方式不同的本质。所以,如果你对这一主动热情的交往方式太过叫真,那你就输了,倒不如把它理解成一种礼仪习惯,这样你就可以和他们一样,脸不红心不跳地回复一句“Bonjour!”。
  对待文化差异,巴黎仿佛给了我们一个教科书般的案例,这便是来法交换教会我的第三课:When in Rome,do as Romans do.
  在国外交换,学习绝非仅仅是书本上的专业知识,也不应该停留在学习另一门语言,如果仅仅停留于此,那么交换的意义也就太浅显了。文化、气度、能力,抓住难得的机会去深刻地感受,用心地学习,我想,这才算是“出国交换”应有的意义和价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9472次访问,全刊已有762553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