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铸魂育人”书写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新篇章

——马克思主义学院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期次:第1264期      查看:82   
      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15年4月,是学校党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作出的决策。两年多来,马克思主义学院按照“高举一面思想旗帜、上好一类思政课程、建好一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凝聚一支理论教师队伍”的办学理念,不断深化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为代表的课程改革与建设成效显著,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2015年获批“江苏省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学院先后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共青团中央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广大思政课教师以习近平总书记全国高校思政工作会议讲话精神为指导,积极投身学校思政教育的主渠道建设,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十九大献礼,迎接校第十六次党代会的胜利召开!
      创新教学手段,致力课程改革
      近年来,我院建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省级精品课2门,获省教学成果奖1项。不断完善集体备课和名师引领机制,强化问题意识和团队攻关,创新教学模式和评价方式,注重发挥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努力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和大学生认知体系的有效转换,实现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教学规范化、教学手段现代化和考核方式多元化;努力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得益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互促进、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相互支撑的“课堂—网络—实践”一体化的教育教学体系,思政课建设成效被媒体广泛报道。
  在课程改革与建设中,始终坚持理论教育与实践体验相结合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组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经典,撰写学习心得,收集编印的学生论文集《真理的追寻》在师生中产生较大反响;《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组坚持组织学生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拓展思政课的教学时空;学院老师还积极开辟思政研讨课课堂,使得思政课堂不再是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讲台,而是学生积极研讨、思维碰撞的平台,真正达到了学生思维“动”起来、行动“动”起来的教学效果;开设的系列党课、时政讲座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今年7月,马克思主义学院组建了3支“军工记忆———无悔青春铸魂航空梦”思政课暑期实践团队,由思政课教师带队指导,分赴我国航空工业发源地东北沈阳、贵阳安顺、西安阎良等航空基地,组织学生到航空院所、国防企业开展现场教学,让学生们在行走的课堂里学习航空人无私奉献、拼搏创新的精神,传承航空报国使命,根植航空报国的理想,产生了明显的育人成效。
      打造学科平台,推进学科建设
      我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的历史不长,1998年取得硕士授权,2006年获得博士授权。学科从发展至今,注重充实学科内涵,凝炼学科方向,汇聚学科队伍,扩大学科影响,努力朝着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成我校哲学社会科学优势学科的目标迈进。现已逐步构建起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为引领,相关学科为补充,有效支撑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研究为依托,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为重点,以服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国航空航天事业与江苏省社会经济发展为宗旨,在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当代社会思潮、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意识形态安全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研究等方面形成了特色。近两年来,先后获批省委宣传部“江苏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共青团中央中国特色理论体系研究基地”、工信部智库“网络空间公共安全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支撑学科建设进一步发展。       引培并举,凝聚教师队伍
      近年来,马院把人才培养作为学院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引培并举,培育组建教研团队,推动优秀中青年教学骨干和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努力建设一支理想信念坚定、师德师风高尚、理论功底扎实、教学效果优良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院分批安排教师赴国家教育行政学院、江苏省委党校、南京大学等高校参加高校思政课骨干教师培训研修,实现培训全员全覆盖,不断提高教师队伍的政治和业务水平;着力引进和培养学科带头人特别是优秀中青年学者,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引领作用。两年来,先后引入教授2名、副教授1名、青年教师2名。青年教师何畏入选2016年全国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被主流媒体广泛报道;学院还积极引入外部资源,聘请程恩富等教授来院指导,建立了由校外知名专家学者、党政干部等组成的特聘教师资源库,进一步充实教学科研团队。
  万里乘风,青山路遥。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坚信,乘着党的十九大和校第十六次党代会的东风,南航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8052次访问,全刊已有7623615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