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怎样上好“新生研讨课”?

   期次:第1246期   作者:台盟盟员 林玮 汪晓虹   查看:93   

  编者按:对于大学而言,新生研讨课立足于以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课程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方式,对建立与大学相适应的本科教学体系,提升高素质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新生研讨课建设存在开课率不高、覆盖面有限等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多管齐下,全方位努力。

一.重新认识大学新生研讨课
     在研究型大学的新生教育中,学术性转换和适应性转换两类新生研讨课程比例相当。在新生研讨课课程中,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学习方式应该要有效地衔接起来,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学长、新生被充分调动起来,课堂教学和课外辅导被有机联系起来,构建良性的教育、学习和管理三者统一的生态环境。
  国内大学的学生受中学阶段教育的影响,习惯于以教师和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对于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还比较陌生,在教学参与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上明显不够。因此,要让新生真正参与到新生研讨课的教学中来,就应该放弃为研讨而开课的课程建立逻辑,要把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两种新生研讨课模式结合起来,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又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
二.构建学习型社区
    在这个系统内,首先建立起良性的社会关系,使课程主体间保持良好的互动状态;继而构建健康的学术关系,围绕某一问题开展课程教学,形成一个共同的“学习型社区”,促进师生间、学生间的学术交流、分享和创造,从而营造良好的学术生态环境,让新生可以融入其中。
  从社区生成的基本要素来看,在这个“学习型社区”中,有特定的人群、特定的空间区域、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定的文化,学生不仅是教育的主动接受者,更是教学的自主创造者。这样,只要各要素越明确,“学习型社区”的模型就越清晰,新生研讨课的成效也就越显著。
  我们认为,在新生研讨课中引入“学习型社区”的概念,突破了单一课程管理的概念,而是将新生研讨课中的教学、管理、服务等各要素进行系统整合,形成一个有效的教与学"正循环",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和教学改革的深入。
三.学习型社区建设的“四大要素”
  (1)要把课程建设放在“学习型社区”的重要位置。一方面要加强学术性课程的建设力度,除传统学科领域的前沿问题外,更应该提倡交叉学科、跨学科的课程探索,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打开新生的学科视野和认知高度;另一方面也要增设适应性课程的内容,可以通过开设《大学导论课》,将学业指导、生涯规划、校园资源、学术文化等适应性要素整合成课程,让新生明白大学的真正意义和校园规则。
  (2)要发挥教师在“学习型社区”中积极作用。在“学习型社区”中,新生研讨课的教师不但有来自专业院系,也应该包括教育管理人员和教育服务人员。不仅要让大量的教授走上讲台,与新生共同探讨问题、启迪新知,而且也要让教学管理、服务人员介入课堂,这样可以使新生更加直观、生动地了解校园环境和生活,起到积极的引导和调节作用。同时,还要加强新生研讨课教师的培训力度。
  (3)要加强师生在“学习型社区”中的互动。新生研讨课程能够经久不衰,关键是有了师生互动,要在课堂内推动师生参与课程的探讨,在讨论、争辩、问答中拉近师生的沟通距离,催生师生之间的相互认同,找到归属感。要在课堂外增加师生接触交流的机会和途径,尤其发挥学生宿舍在学与住一体上的优势,依托宿舍管理部门和学生工作部门,共同组织、策划各类面向生活的活动,如讲座、小型研讨课、经验分享会等,把新生研讨课延伸到宿舍,等等。
  (4)要为“学习型社区”提供强大的政策保障。要转变本科教学的理念和目标,出台针对性和指导性更强的课程建设指导意见,把握新生研讨课的方向和原则。要鼓励广大教师开设各类新生研讨课,在课程资源、课酬安排、工作量计算等方面给予必要的倾斜,建立新生研讨课的激励机制。要优化课程评估的体系,在评价课程教学效果的同时更加关注新生适应性转换和学术性转换带来的实际成效,发挥政策的引导效应。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0961次访问,全刊已有7593083次访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