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  
上一期    下一期

《山海经》之奇

   期次:第1243期   作者:宋泽宇   查看:64   

  翻开《山海经》,便会发现这是一本在许多方面都值得称奇的作品。先秦年代的人们就可以对地理有如此的感知,对世间怀有大胆的想象,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除了表面上的志怪之作,《山海经》可谓包罗万象,它除了记载中国古代神话,还涉及到地理、历史、民俗、宗教、科学等等。因此它配得上被称为一部荒诞不经的奇书。
  《山海经》的志怪是它最主要的特点,它是后代志怪小说的起源。在它所记载的人们所想象的神奇动物里,有的充满凶兆,有的则预示吉祥与太平,还有一些甚至流传至今,为人们耳熟能详,在此举两个例子。在《海外南经》里,有关于比翼鸟的记载。“比翼鸟在其东,其为鸟青、赤,两鸟比翼。一曰在南山东。”这也是“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中比翼鸟最早的出处。虽然它听上去很浪漫,但却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美丽。两只鸟并在一起方可飞翔,这是它们生存的必然,原本并不关乎爱情,却变成人们一厢情愿的误解。但这样美丽的意向,就算是误解又何妨?《南山经》里记载的凤凰则更为人所熟知。“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凤皇,也作凤凰,它头顶上的花纹是“德”字,羽翼上的是“义”字,背上是“礼”字,胸部是“仁”字,腹部是“信”字。仁、礼、义、信四种美德集于一身,这样的祥瑞出现,天下太平。
  伴随着这些奇异的物种,《山海经》里也有许多中国古代的神话故事。《海外北经》里有这样一段描述“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这就是夸父的故事。临死之际,他将自己的拐杖扔了出去,拐杖落地变成了一片方圆三百里的桃林。夸父在生前没有完成他的抱负,但他执着的精神与气节一直流传下来。《北山经》里记载的精卫填海的故事,也体现了这样持之以恒的精神。“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其鸣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漳水出焉,东流注于河。”沧海固然大,而精卫鸟永不放弃的精神更为伟大,这是精神的一种象征。一系列的神话故事中,都包含着古代人民对世界的追问与思考以及大胆的想象与猜测,也是他们智慧的象征。这些故事与传说,也是《山海经》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的体现。
  《山海经》中的“山”与“海”注定这本书与地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无论是神奇物种还是神话故事,都会给出一个地理上的定位。它从各个方面有条理地记叙了各地的地理特征,包括地貌、水文等自然地理的特征以及民俗、经济等人文地理特征。此外,它还在科学实践活动方面有所涉及,反映了当时的科学思想和科技水平。如农业生产上,《大荒海内经》记载:“后稷是始播百谷”,“叔均是始作牛耕”。在交通闭塞与科技欠发达的历史时期,《山海经》能有如此记录,实属不易。
  包罗万象的《山海经》就类似于古代中国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它的 “奇”不仅仅在于其中大胆的想象,还有它值得深挖的各方面价值。泛泛而读不足以识其真面目,要想深入发掘其中的奇特,还需要细细品味与研读。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版权所有 

北京华文科教科技有限公司仅提供技术支持,图文与本公司无关

京ICP备12019430号-7

本期已有11755次访问,全刊已有7596819次访问